- 首頁 > 政務公開 > 重點領域信息公開 > 教育信息 > 改善義務教育辦學條件
一、明確服務范圍
1.堅持自愿原則。堅持服務在讀義務教育階段確實有需求且自愿參與的學生。學校開展課后服務工作,要充分征求學生家長意見,主動向家長告知準入條件、服務方式、服務內容、安全保障措施等,按“家長申請、班級初審、學校核準、統籌安排”程序進行。嚴禁學校以任何方式強制或變相強制學生參加課后服務活動,嚴禁搞“一刀切”。
2.審慎從嚴把關。學校開展課后服務要科學制定實施方案并報市教育主管部門備案。學校課后服務應安排在上課日及完成國家規定課程和學校教學計劃之后,其中學校為學生提供的早到校看管和自習、午餐午休看管、晚自習等服務不得納入課后服務范圍。市教育局將繼續嚴肅查處學校以課后服務的名義組織集體補課或提前上新課。
3.保障特殊群體。學校要切實保障特殊群體(如貧困家庭子女、單親家庭子女、雙職工子女、軍人等特殊群體人員子女)參與課后服務的權利。嚴格落實受國家資助(建檔立卡、低保、特困、殘疾對象)的學生免收服務費要求,支持其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減免申請。相關對象申請審核列入學校“三重一大”決策范疇。
二、規范工作安排
4.科學編制班級。學校可按原班級開展課后服務,也可根據學生報名情況,以年級、項目為單位組織課后服務編班,重新編班的須報市教育局相應科室備案(小學以教育中心、市直學校為單位報送初幼教科,中學報送中等教育科)。重新編班的學校按照以下辦法配備教師,即基礎托管類每40名學生配1名教師(按每40人配1名教師后,如余數不足40人但超過30人也可配1名教師);興趣活動、競賽指導類每25-30名學生配1名教師(按每25-30人配1名教師后,如余數不足25人但超過15人也可配1名教師)。學校應按編班情況配齊服務教師,確保每個服務班級、課時課程均有教師服務,嚴禁1名教師同時兼幾個班開展課后服務。
5.科學編排項目。學校根據學生報名情況和校情實際,為每個課后服務班級安排周服務課表并公示。活動應與課表一致,課表怎么安排,活動就怎么開展,嚴禁弄虛作假行為。要合理分配每天各服務項目的時間和教師,確保每周課程2+N服務項目全覆蓋、安排的教師能勝任服務項目。學校每周可利用課后服務時段開展一次安全教育活動,學校可整合校外資源,借力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大力推動科學教育,將科普講座、科學實驗、科技創作、創客活動、觀測研究等科學教育融入課后服務,確保城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開展“2+3”課后服務模式的學校占比和開展科學教育類課后服務活動的學校占比均達80%以上。學校要嚴格按照規定時段、規定節數開展課后服務,不得超范圍、超時段、超節數安排。
初中階段,課后服務要優先滿足“學生在校體鍛一小時”要求,當天沒有體育課的班級要優先安排體育項目課程,當天有體育課的班級可整合開展科學藝術、書法閱讀、勞動、資優生培養、后進生幫困等項目,并不斷提升課程質量。
6.嚴格人員配備。學校原則上按照全校同時段參與課后服務學生的總人數配備管理人員。按每200名學生配備1名管理或輔導人員(含不足200名)負責協調和管理相關事務,即每200名學生(含不足200名)可每天配1名管理或輔導人員;200(不含)-400名學生可配2名,以此類推,配比要求不得超過以上標準。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安排學校行政人員或教師擔任當日管理或輔導人員。原則上學習日管理或輔導人員應遵循輪流原則,不得由一人或少數幾人“一管貫之”,不得有意拆分超配管理人員,參與學校值班人員不得同時擔任課后服務管理人員“兩頭取酬”。
7.嚴管師資引入。學校應充分調動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積極性,根據學校教師的專業特點,科學安排教師參與課后服務。學校應審慎引進第三方機構(引進的第三方機構必須在本地區非學科培訓機構的“白名單”內)、校外師資參與課后服務;確實有需要引進的,需按“三重一大”流程進行集體決策,并嚴格審核引進人員的身份、資質。市教育局將適時出臺引進校外師資參與課后服務指導意見。每學年9月份,各學校要將校外師資等引進情況向初幼教科及中教科報備,基層學校由各教育中心統一匯總后報備。學校每學期應對引進人員的工作態度、教學效果等進行過程性考評和終結性考評,實行動態退出機制。嚴禁引進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參與課后服務,嚴禁有不良記錄人員參與課后服務。
三、嚴格經費收支
8.規范費用收取。學校課后服務收費應嚴格執行收費標準,遵循“學生自愿、據實收取、及時結算、定期公開”的原則,嚴禁搭車收費,并設立專賬核支。學校可根據實際按月或按學期向學生收取課后服務費(初中階段嚴格按月收取)。學校應定期與學生及家長核對課后服務參與情況(如學生實際參與的課時數,請假課時數,每課時費用,總費用情況),做好公示,按學生實際參加的節數進行收費。對需要家長除課時費外額外支付的材料等費用,學校應嚴格審核把關,并提前告知家長,讓家長自愿選擇參與。市財政每年安排預算經費,補助部分參與人數少于200人(不含減免對象)的小規模學校,每所學校每學期按3-5萬元的標準補助。
9.規范合理取酬。學校應嚴格執行財務管理相關規定,加強課后服務費用管理,專款專用,不得截留、擠占和挪用,確保資金使用效益。學習日教師勞務費按每課時不超過60元標準,其中各類興趣活動等培訓類外聘指導教師勞務費標準可適當浮動(一般情況下上浮不超100%)。對一些確實有必要安排學校教師協助組織的引進項目(如非遺傳人等無教師資格證的外聘人員負責的項目),協助教師可領取課后服務經費中的勞務費,按不高于60元/課時的標準執行。學校應合理做好經費分配安排,避免因教師之間分配差距大,造成不平衡和矛盾問題。
10.規范經費開支。學校課后服務專項經費用于支付在規定時段內開展的課后服務內容,包括用于參與課后服務教師勞務費和相關人員加班補貼(如安保、保潔等物業管理人員)、購買社會服務人員的勞務報酬,保障學校開展課后服務產生的水電費(小學每學期可按2個月安排、初中每學期可按3個月安排)、小額易耗品,因課后服務所產生的設施設備添置和場所維護、安防費用等。學校課后服務經費不得用于支付規定時段、規定節數以外的學校自行組織的活動。專項經費在允許支出的范圍內已完成列支但當年度仍有結余的,經費結余由學校根據課后服務開展情況和管理需要,可滾動到下一學年繼續投入用于課后服務支出。
四、加強監督檢查
11.落實學校主體責任。學校要加強對課后服務開展情況、收支情況等的管理和監測。通過告家長書、公示欄、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在學期初并長期向學生、家長、社會主動公示課后服務內容、服務方式、服務時間、經費開支、投訴監督電話等情況,自覺接受家長、社會監督。
12.落實部門監督責任。市教育局相關科室將結合日常業務進行檢查和督導。市發改、財政、市場監管等部門也將不定期組織監督檢查。對違規收取和使用課后服務的行為,一經發現將依法嚴肅查處,情節嚴重的將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以上相關規定,于2024年春季學期起實施,如遇國家、省、市政策調整,按上級新政策規定執行。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